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幫助他們挑水、掃院子、喂牲口、收割莊稼,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幫助戰友補洗衣服、編草鞋、喂戰馬、挑水燒火、采藥防病、站崗放哨,還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在警衛連,他是入伍最久、資歷最老的同志,走過雪山,爬過草地,但從來都自覺地趴在車后的防護架上,隨著一路塵土來去。張思德還學習了紡紗、開墾、燒木炭,成為遠近聞名的“多能手”。
張思德留下的唯一一張可以看清相貌的照片,就是他和戰友一起燒炭時的照片:炭窯入口狹小,張思德幾乎是縮著身子,臉上露著笑意。
為了人民 無私奉獻
1942年春,他在楊家嶺大禮堂工地參加勞動,上大梁時支架突然斷裂,他只身一人上前頂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戰友,自己卻受了傷。
之后面對日本侵略軍的瘋狂“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張思德以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帶領戰友進山燒炭,白天挖窯伐樹,晚上守在窯口查看火候,晝夜勞作,不知疲倦。
平日,張思德則處處先人后己、時時無私奉獻,始終關心同志、愛護戰友。
生活簡樸的張思德有一只搪瓷碗,伴隨他三過雪山草地,碗壁上坑坑洼洼,搪瓷幾乎掉光了。部隊發了新碗,他直接把新碗送給別人,自己依然用舊碗。
1941年冬,張思德和戰友在執行任務途中,發現一輛車陷入冰河。他當即脫下鞋襪,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又是破冰,又是推車。
1942年,張思德被調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谷諔馉帟r期,毛澤東常常要上延安城里開會,每次外出,內衛班便跟著他一同前往。他們乘坐的車車身寬大,車后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為了確保毛澤東的安全,每次出車時都有一個同志站在車后擔任警戒,以防萬一。站在車后擔任警戒要比坐在車里辛苦得多——夏天,車后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后寒風凜冽,凍得人手腳發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車后值勤看成是一種光榮,爭著擔任警戒。張思德到內衛班后 每逢毛澤東外出,他都站在車后“搶占”警戒位置,幾乎每次都是如此。
人民至上 不怕犧牲
張思德常用濃重的四川口音說:“事情總是人辦的!”踏實肯干的奉獻精神伴隨他一生,只要對革命有益,對人民有利,他都爭當先鋒。
在戰場上,張思德沖鋒陷陣、一往無前,戰友們敬佩地稱他為“小老虎”。一次戰斗中,他兩次負傷,沖鋒號音未落,他置自己傷情于不顧,躍出戰壕,沖進敵陣,擊斃機槍手,一人繳獲兩挺機關槍。
長征途中,饑腸轆轆的戰友在草地里發現了“水蘿卜”,他搶過葉子以身試毒,不幸中毒昏迷,經搶救蘇醒后便說:“這種‘水蘿卜’有毒,千萬不要吃,快告訴大家。”
“長在高山上,死在泥洞中;魂魄飄青天,骨頭暖人間。”延安老百姓中流傳著這首謎語詩。
謎底是木炭。
1944年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和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突然,炭窯坍塌,張思德沒有絲毫猶豫,把戰友推出炭窯,把生的機會留給了戰友,把死亡留給了自己。
“他擁有勤勞樸實的傳統美德,英勇憨實的頑強斗志,清廉踏實的優秀作風,誠信忠實的崇高品質,為民務實的奉獻情操,張思德是一位價值豐實的時代楷模。”紅色血脈源源流淌,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學習張思德就是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樹立舍己為人,盡瘁為人民的人生觀,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來源|央視網、人民網、新華社、思政工作部
文案 |韋露瑩
圖片 |源自網絡
編輯 | 黃海蘭
審核 | 易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