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養老兩個“家”
小家之外有“大家”
當下,
日間照料中心是社區老年人
最愛“湊熱鬧”的休閑場所。
有了照料中心,不愁老人在家沒人照顧,老人也喜歡這個‘家’!
禹阿婆的女兒非常感謝社區有這樣的載體可以照顧自己年邁的母親。
家門口的日間照料中心,
除了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應、
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外,
還為老人提供
有針對性的非藥物干預。
禹阿婆患有認知障礙已有三年,自從入托日間照料中心以來,工作人員便以數數、問候、唱歌等簡單動作為切入點,引導老人鍛煉自主進食。目前,老人胃口有所好轉,更令人欣喜的是,可以主動與工作人員問好,在家也能和家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在唐家沙鄰里中心,工作人員每天早早地做準備,開窗、消殺、燒水、拖地……伴隨著一聲聲“綠碼,核酸24小時內陰性”的電子語音,有照護需求的老人們陸續到來。
與老伙伴們一起聊聊天、甩甩手、動動腳……一系列“課程”完成后,充實的一天很快結束,老人們說說笑笑地離開日間照料中心,相約明天再見。
托底家庭照護床位
居家養老受益“服務包”
阿婆,我們來做甩手訓練,肩關節前屈、后伸、內收。很好,接下來做外展運動……
下午2點,康復師準時來到馬阿婆家中,為老人進行肩關節康復訓練。
69歲的馬阿婆是獨居老人,患有心臟病多年,兼有其他慢性疾病,多年的腰椎變形使她行動不便,日常生活深受影響。共和新路街道成為上海首批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單位之一的街鎮后,有居家養老需求的馬阿婆第一時間享受到了這項試點服務。
家庭照護床
就是將養老服務機構的床位搬到老人家中,根據老人實際需求,由專業養老機構量身定制服務計劃,配備康復師、心理咨詢師、護理員、社工等,上門為老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經過評估,適用于馬阿婆的“服務包”內含每月居家照料、健康監測、康復訓練和心理疏導組成的12小時居家上門服務套餐。由于符合補貼條件,市場價700元的服務套餐,馬阿婆每月僅需支付200元。
不用出門,待在家中便可享受專屬的、個性化養老服務,就像是住在家里的養老院。這種居家服務方式,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也減輕了我的生活壓力。——馬阿婆
數字化時代推動智慧養老
打造社區綜合為老服務基地
在共和新路街道綜合為老中心門口,工作人員靜靜等候老人們的到來,認真查驗隨申碼、行程碼后,引導老人們有序進入休息區、康復室、活動室……數字健康生活和服務從上午開始。
“我最喜歡203室的體能檢測。”75歲的應老伯是一位跟上時代步伐的“時髦”老人,平時非常關注智慧養老,他認為:
中心的康健驛站有針對居民的慢病健康自我管理健康檢測,很有特色,健康管理專家團隊非常專業,工作人員也有耐心。
康健驛站
擁有血糖、血壓、骨密度、肺功能、心電圖、動脈硬化、中醫體質評估等10多臺現代化健康檢測儀器,老人可通過“七彩健康云”微信公眾號,將檢測結果“秒傳”至手機。
依托動態更新的健康檔案、健康檢測指標,大數據平臺將幫助老人發現身體異常,并及時發出預警信息,是守護老人的健康管家。
“關注公眾號,掃碼檢測,一鍵獲取健康檢查報告,這樣就可以閱讀報告了。年紀大了,也要學會和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應老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來檢測一次,看看健康數據是否有變化,以便時刻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他還鼓勵身邊的年輕人一起來參加體能測試:“辦公族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家倒頭玩手機,忽視鍛煉,經常來測一測,也很有幫助。”
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共和新路街道正不斷努力,通過挖掘潛力、完善機制,建立起一整套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努力構建健康、積極、和諧的社區新格局,讓老年人能夠在社區安享幸福晚年。
來源:上海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