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說
救助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做救助工作,就要注重細枝末節,把這些工作做細做實。”
體貼關懷感動年輕媽媽
“這張床要挪到那邊去,不能對著空調的出風口;現在蚊子比較多,蚊帳要提前準備好;準備一些柔軟的小被子……”李連珍細致地布置救助區宿舍,準備迎接產婦肖某和她剛出生不久的兒子。
2021年6月19日,李連珍接到求助信息,稱一名無家可歸的產婦不久前在醫院產下一名男嬰。肖某被接到救助站后,對工作人員十分抗拒,對孩子也不甚關注。
鑒于肖某曾有輕生的念頭,李連珍一邊開導肖某,一邊承擔起照顧孩子的任務。她準備了尿不濕、奶粉等各種嬰兒必需品,還從家里拿來小棉衣。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查看孩子的狀態,下班回家后也會詢問同事肖某母子的情況。她經常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和肖某聊天。在李連珍的感染下,抵觸情緒十分強烈的肖某逐漸和寶寶親近。孩子一天天長大,也激發了肖某內心難以割舍的母愛。
2021年7月18日,肖某帶著活潑可愛的兒子跟隨家人踏上歸家的旅途。在接到肖某寄來的錦旗時,李連珍感嘆:“一個月的辛苦換來孩子的安穩健康,值得!”
堅持不懈為受助人員尋親
多年來,李連珍曾幫助不少人成功與家人團圓。2019年8月23日,受助老人陳某和失散已久的兒子相聚。此時,她已經在救助站生活了兩年。
2017年,陳某到救助站求助時沒有任何身份信息。因流浪多年,公安系統中也沒有其相關戶籍信息,查不到原始檔案,為救助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陳某是聾啞殘障人士,既不會手語,也不會寫字,無法和工作人員溝通。“老人剛到救助站時,對于陌生的環境不太適應,我常帶著她曬太陽、聊天。”李連珍如女兒般對老人悉心照顧,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和老人溝通交流。在李連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陳某慢慢熟悉了環境,臉上笑容多了,看到李連珍就會拉著她的手開心地笑。
與此同時,李連珍從未放棄幫陳某尋找親人。兩年的時間里,她先后通過全國救助系統、救助尋親網、新聞媒體等多個渠道推送陳某的信息,一直沒有結果。李連珍從未放棄,日復一日地尋找。2019年8月20日,救助站收到公安部門發來的人臉核查匹配結果。得知消息,李連珍立即著手與當地民政部門聯系,三天后,陳某終于和兒子團聚。
自接觸救助工作以來,熬夜巡邏、接收人員、回復咨詢、電話溝通、救助安置、尋親護送……這些已經成為李連珍的家常便飯。盡管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李連珍卻甘之如飴。救助工作并非一帆風順,李連珍在工作中也會承受許多不理解和不配合,她總是淡然處之。“我們的工作就是幫流浪人員搭起回歸溫暖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橋梁,盡管工作中有風雨、有苦累,但看到他們和家人團聚,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有了最好的回報。”
工作兢兢業業熱心公益
在日常工作中,李連珍的細心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李連珍一直奉行的做事原則。安全檢查登記、消防衛生檢查、會議紀要、學習心得等,她都會分門別類地記錄在冊,二十多年如一日,從無疏漏。在李連珍的工作臺旁,近半米厚的筆記本整齊地摞在一起,這些都是她每天的工作筆記。每天晚上,她會在筆記本上記下當日的工作內容,反省工作中的不足,并對第二天的工作進行細致安排。
工作之余,李連珍還熱心公益事業,助人為樂。同事家中有事,她會主動幫忙值班。工作上向“珍姐”求助,已經成為救助站工作人員暖暖的共識。在疫情防控期間,李連珍多次下沉社區做志愿者,支援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社區里,總能看到她穿著紅馬甲忙碌的身影。
微小的舉動,傳遞著人間大愛。多年來,李連珍深耕救助一線,將為民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寫下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也把溫暖和希望播種到每一名受助人員的心中。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