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技法有兩大塊:1、筆法;2、結體。
前面說完寫篆書的執筆方法、也講了運筆方法,《篆刻學》接下來要講的就是篆書的結體。
(《篆刻學》第三節書影)
《篆刻學》講到篆書結體,必然要細致地講篆書一筆一畫如何書寫。鄧先生舉例非常細,但他的著作是手寫體,筆畫均為手寫,依樣講解,這些手寫體都會變成圖片,排版會非常難看,因此,讀本篇文章,請結合原書,仔細。
(新版《篆刻學》封面)
老樣子,一邊放原文,一邊放解說:
說文:“篆,引書也。”蓋謂引筆而書之也。故于丿(撇音)部云:“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右戾者,自右引筆曲向左側也。同部乀下云:“左戾也。”左戾者,自左引筆曲向右側也。又丨(袞音)部云:“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信音,進也)引而下行,讀若退。”所謂引而上行,謂筆從下而上……簡言之,引書也者,不外左引、右引、上引、下引四者而已。
“引”筆書寫,是篆書與其他書體最大的區別,它的重要特征是“引”書。鄧先生這里舉的“丨”字,《說文》講得清楚,從下往上引筆而寫,讀作“囟”,從上往下引筆而寫,就讀作“退”。這一筆,引筆書寫方向不一樣,讀音都不一樣。寫篆書,一定要理解“引筆書寫”這一點,這是第一點,是轉變意識。
篆書結體,略同圖案,故左右上下,務求停勻,其用筆之先后,亦多與真書、隸書、截然不同,茍不明法則,任意落筆,則用力不能平均,必致偏頗欹側。
篆書的第二特征是它大致與圖案相同,書寫類似繪畫。
比如“冖”(就是禿寶蓋),楷書兩筆寫成,篆書就由三筆寫成,寫先一橫,然后再寫左右兩筆;比如“囗”字,先寫豎右引,再寫橫下引,篆法與隸書相同(當然也可以三筆寫,如下圖);再比如“宀”字,隸書、楷書都是三筆,但篆書卻只有兩筆,如圖:
(書寫筆順舉例)
鄧先生接下來又舉了一眾特別字例,比如“子”、“木”、“風”、“雨”、“回”等,具體可見原文。我們依照王福庵《說文部目》,把常用篆書用字筆順列舉出來,如圖:
(常用字篆書筆順)
“左右上下,務求停勻”這八個字很重要,篆書書寫的兩個大要求:1、停勻;2、對稱,其實都包含在這八個字中,篆書在掌握了基本筆畫書寫之后,只要做到這兩點,就基本不會寫得太差。舉個字例:
(用字的小篆寫法)
所謂對稱,除了一個字的中軸對稱外,還有文字部件局部的中軸對稱;停勻則主要指筆畫線條與同類筆畫線條之間的距離要基本保持等同。
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畢竟是一本“課徒稿”,因此,它有“教案”的意義,因此有可操作性,因為接下來鄧先生的篆書作業就來了。
清人黃子高《續三十五舉》引一筆篆書至四筆篆書都一百七十七字,縱橫曲直,左右方圓,無乎不備,能熟習于此,再留意于偏旁,則作篆之基礎可以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