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賣員被打賞1元1角以為求救秒報警”一事,引發社會熱議。事情的經過是,安徽六安一名外賣小哥送餐到顧客家門口,年輕的女顧客取外賣時怕吵到懷中的孩子,眨眼點頭表示會給好評。事后,她從2元余額的銀行卡里隨手輸了1.1元打賞費給外賣員。外賣小哥離開后迅速報警,不一會兒物業和民警都來敲門,詢問是不是遇到了危險。民警表示,這樣的“白跑一趟”很值得,為外賣小哥的警惕性、責任心和安全意識點贊。
此事雖然是一場誤會,卻有其合理性。因為1.1元的正規顯示是1.10元,容易被對方認為是在報警求助。再加上該女子不說話只眨眼點頭,更會讓人誤以為她受到威脅而不敢公開報警。這位外賣小哥報警并非多此一舉,相反,他關心顧客的安危,值得學習。
近年來,類似的呼救或信息交流時有發生。傳銷人員向窗外扔求救紙條等,或許帶有虛構成分,但過馬路打手勢、騎行打手勢等交通信息交流,卻是真實且運用較廣的一類創新。向周圍人使眼色呼救,則是更常見的一種方式。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去年德州一名女子打110,卻問“快遞到了嗎”,接線民警迅速讀懂了她在受到威脅時不能明說的呼救信息,進而果斷出警,化解了危機。
此事觸及到安全信息傳遞或緊急呼救等話題,說明社會需要更多類似的“安全密碼”。人處于緊急狀況之下或危難之際,沒有太多表達的機會,此時向外傳遞的信息越簡練越好,這就需要事先做好約定。此外,在利益相關方或犯罪嫌疑人在場的情況下,呼救更加不能直接明說,需要使用能被外人快速領悟的通用暗語或行為。這次1.10元的打賞引發誤會,也說明統一暗語或行為,并慎重使用的重要性。
尤其要看到,在醫療急救領域更需要高效快速的急救信息傳遞。比如蠶豆病容易因誤食蠶豆而發病,低齡患兒離開父母在外就餐時,無法準確表達出自己的特殊性,有必要使用特殊的標識加以標記。心肌梗塞、腦卒中、癲癇等疾病患者在外突然發病時,周圍人是否了解其病史,直接影響到急救的成功率,有必要為不同疾病明確一個固定的標識或簡語。急救接線員經常會接到“無聲的電話”,當事人因傷病無法準確表達時,統一的簡語或敲擊聲,也是難得的信息傳遞方式,等等。
突遇險情時,民間自發的這類信息傳遞值得鼓勵,但社會統一的“安全密碼本”更值得期待。“SOS”這一呼救方式雖然很經典,但在國內尚未得到普及,也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險情與處境。推出更易被民眾理解和接受的通用呼救語言,或通過社會力量引導,將一些使用較普遍的呼救方式,變成約定俗成的通用語言,就會大幅提升緊急呼救、應急救援等行動的及時性與準確性,讓社會變得更加安全,民眾生活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