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凌晨1點,有網友發文求助:其母親為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歷史老師,日前疑因上網課時疑似遭受“網絡爆破”后在家中去世,兩天后被發現并確認為猝死。
據該網友提供網課視頻顯示,網課期間有人在會議室中通過語音辱罵、共享屏幕干擾課件投屏等多種方式干擾課堂。
11月2日17時,新鄭市教育局針對此事發布情況通報稱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調查結果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女教師家中上網課猝死
11月2日,網友“小小沼澤醬”(下稱小澤)發文求助中自述:10月30日,她接到老家電話,被告知其45歲的母親劉女士在家去世。事發前其父親在外地工作,她和妹妹在外地上大學,母親是新鄭第三中學老師,十月中旬起獨自在家上網課。
11月2日,網友發文求助
11月2日下午,小澤父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10月30日早上,新鄭第三中學聯系我,說我愛人已經兩天沒有上課。28-29號之間有撥打過愛人電話,沒有接通。”
擔心妻子有危險,他趕回家中與物業負責人上門查看,打開房門發現劉女士已經死亡,小澤父親說:“目前初步診斷死亡原因為猝死,具體原因還需要尸檢,醫生說心梗的可能性比較大。”
根據小澤從其母親的學生處獲得部分網課錄屏資料顯示,10月28日劉女士在釘釘平臺上網課期間,突然有多個不明身份的網友進入網課會議室。通過語音辱罵、投屏等多種方式干擾課堂。
10月12日,有學生提醒劉老師遭遇了“網課入侵”
在此期間,劉女士曾出言阻止,但干擾者并未停止謾罵。有學生稱這些人是外校學生,通過邀請碼進入課堂。之后劉女士下線,有學生發消息安慰她并分享防止陌生人擾亂課堂的辦法。
據小澤父親回憶,劉女士去世前一周的網課期間,就曾有人進直播間謾罵,他曾強行關掉劉女士的直播。
11月2日17時,新鄭市教育局發布情況通報:
10月28日,新鄭市第三中學教師劉韓博在家上完網課后意外離世。新鄭市教育局深感惋惜和痛心,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成立善后工作專班,目前經公安機關調查反饋,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同時該教育局表示,針對網傳劉韓博老師遭遇網暴事件,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調查結果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情況通報 圖源:新鄭發布
事發后,小澤和家人十分痛心,她說:“沒辦法找到到底是誰邀請了網暴者,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引起高度重視,教育部門也已經開始關注這件事,后續我們會和新鄭三中方面協商。”
同時,她希望能將網暴者找出,讓這種惡劣行為消失,“釘釘以及其他網課平臺的監管體系該反思”。
疑似參與者發聲
“我是入侵網課的人之一,朋友說罵人就有錢拿,我才進去的。”11月3日13時,有網友發文自爆稱是劉女士“網課爆破”的參與者,“我只是開玩笑罵了幾句,沒想到會死人。”
記者在試圖聯系該網友時,并未得到回復。截至3日下午5點,該賬號已被舉報封禁,封禁前劉女士的女兒小澤曾私信該網友,被回應稱“做老師連基本的心理素質都沒有?我只不過是搗了個亂。”
了解“網課爆破”的網友三三表示,“網課爆破”事件中一些年紀大、對網課平臺操作不熟悉的“老教師”往往是受害最嚴重的群體,“參與者會以借此實現‘爆破’效果的最大化。此外,邀請者和參與者多為未成年人,出于惡作劇心理的人居多,大部分都是借此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實際靠此盈利、收費的還是少數。”
“這次事件之后,可能都不敢了,本來就是惡作劇,鬧著玩,現在出了人命,誰還敢。”三三告訴記者,他看到群里有人轉載“網課爆破”組織者貼出的“風頭緊,不接單”的消息。
兩個月前曾引發熱議
有知情者透露,“網課爆破”指通過使用一系列極端方式,擾亂網絡課堂秩序、制造混亂效果的行為,如辱罵、播放與課堂無關的音樂等,把爆破行為的制造者稱為“爆破手”或“爆破獵手”。
某社交平臺搜索“爆破”組均無法加入
記者檢索“爆破”一詞相關資訊發現,該詞最早指的是一種短時間內給網絡造成較大壓力,以達成自己某種目的的線上行為,“網課爆破”現象為近年來網暴方式之一。
就在今年9月5日,曾有遼寧大學生曝光自己使用的網課平臺遭惡意刷屏,引發熱議。當時全國多地學生反映,在上課時遭受過類似的網絡入侵,導致網課多次被終止。
據當時相關媒體報道,網課被入侵的原因是班級中部分學生將自己的課堂會議號和上課時間散布在網絡上,請求網友來幫忙實施“爆破”,這些人還專門組建QQ群,進行有秩序和規律的“爆破”。
為防止此類現象再次發生,今年9月該網課平臺開發了教育版APP,加入了支持師生身份認證、設置會議密碼、防止其他人誤入課堂、僅邀請的成員可以入會,全部入會后鎖定會議等多個功能以防止“網課爆破”。
>>>揭秘<<<
“網課爆破”是什么?
“網課爆破”指,網課參與者泄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后不法分子有組織地“入侵”在線課堂,通過強行霸屏、刷屏騷擾信息,乃至辱罵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
有資深網民介紹,這種“網課爆破”行動,一般有知情人,先泄露網課時間和房間號碼,隨后有專門的“組織者”下達“爆破”令,在固定的時間集合“爆破”網課,阻止或擾亂正常的網課教學。
在網課爆破群里,群成員們把這種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叫做“爆破”,把自己稱為“爆破手”。一次活動多則七八人,少則兩三人。
“網課爆破”甚至出現了“專業團隊”,公開在社交平臺上打廣告。
相關廣告會明文寫出:常見的網課平臺皆可爆破,誣陷、表白等需求皆可滿足。(所謂誣陷,其手段包括:“爆破手”自稱是某某某、某某家長,栽贓其他學生)
有組織的網絡暴力活動,曾一度在網絡上掀起陣陣“血色狂歡”。早些年,某平臺曾出現過名為“爆吧”的網絡暴力活動,一群網友有組織、有預謀地對某個帖子進行集中言語攻擊。
隨后,不法分子們轉換陣地到了網課平臺,擾亂網絡秩序。
今年9月,“網課爆破”在網絡上一度成為“流行”。9月5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學生上網課時,遭陌生人惡意“入侵”,他們紛紛開麥放歌,刷屏“老師我愛你”。
最初,闖入的是滿屏的流行語。部分學生出于“好玩”的意圖,對外公布課堂直播的會議室編號。
但這也引來了不懷好意的人士,“爆破”越發沒有底線。各種侮辱、謾罵、涉黃信息刷頻,甚至開麥、霸屏,整個網課變得烏煙瘴氣。
此后,各地網友分享自己的網課“被入侵”經歷。
被“夢淚”頭像占領的網課界面
“豬豬俠”、“夢淚”、“終極獵手”等“玩梗”性質的名字是“爆破手”們常用的頭像和賬號名稱
有的“爆破手”會偽裝成學生,用學生的姓名和頭像
同時,不乏“爆破手”分享自己的“豐功偉績”。
這些“分享貼”有時也會成為“拉客貼”,有學生會在其評論區留言,發自己的網課會議號,請求網友幫忙實施“爆破”,或詢問價格。
9月7日,有記者以“會議”為關鍵詞,在某社交平臺發現若干“網課爆破群”。群里,常有人發網課的會議號和密碼,或直接轉發網課的會議鏈接,群友之間還會交流入侵情況。
有網友會在群里提醒,不要入侵初三或者高三的學生網課。對此,有“爆破手”表示:“他們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跟我們有什么關系”。
未成年“樂子人”,要不要負責
在相關文章中,曾有參與“網課爆破”人士表示,自己并不收費,只是“圖樂子”。
但根據部分網友曝光,有些“爆破手”不只是“閑散人士”的個體行為,他們甚至有專門的賬號、技術,并且收取費用的“強大組織”。
5毛一節課
更何況,“樂子人”標簽不能掩蓋“不法”事實。
有法律專業人士指出,“爆破手”擾亂學校(事業單位)秩序,致使教學不能正常進行,即使尚未造成嚴重損失,也已經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爆破手”的過激行為,更是觸犯多項法律條文。如利用信息網絡辱罵特定個人,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承擔相應行政責任,情節嚴重可能構成《刑法》的侮辱罪,將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
在未成年人學生的課堂“刷屏”淫穢視頻文件,或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并依規從重處罰。
無論是否盈利,違法已成事實,不法分子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然而,有媒體曝光指出,參與網課爆破的有未成年人。有的是擔任“內鬼”,提供相關信息,有的直接作為“爆破手”,在網課上肆意妄為。
根據法律規定,在我國,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八種較為嚴重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也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有律師指出,在本次事件中,如果“爆破手”知到劉老師存在潛在疾病,再以“爆破”手段,故意或過失造成劉老師死亡,則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而無論知不知道,“爆破手”都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同時,聯系、提供直播間鏈接、密碼的學生也需要對本案共同承擔責任。
網絡流氓不是新現象
隨著互聯網監管越來越嚴,肆意謾罵、侮辱,乃至動輒人肉、網暴的互聯網環境得到整頓,以“狗粉絲”為代表的網絡“戾氣”和網絡不法行為在多項整治行動中遭到打擊。
曾經有些網民以“孫某某”等名義,流竄在各直播平臺,謾罵主播、侮辱他人,相關平臺通過封禁賬號等方式予以打擊。
如今,“網課爆破”的“爆破手”們多以“夢某”名義,在網絡上“找樂子”,自稱是“樂子人”,然而其種種不法言行,本質就是一群“網絡流氓”。
當網絡流氓聚集,有組織地沖擊社會秩序,妨害企業營業、學校教學等活動,甚至“收錢辦事”,這種線上組織,無異于網絡世界的“黑社會”。
針對“網課入侵”等網絡時代的新犯罪模式,只有不斷提高網絡治安管理水平和網課平臺專業化水平,才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2020年年初,公安部網安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就曾發文強調網課安全。8月,公安機關啟動了中小學網課平臺違法有害信息清理專項行動。
今年9月,“網課爆破”事件頻發,各方主體很快采取相應行動。比如9月6日,某網課常用平臺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文章《共同關注!在線課堂“防破”指南》,指導使用者如何及時阻止網課入侵。9月30日,某平臺打擊“網課爆破”相關違規內容和賬號,并鼓勵網友積極舉報。
不少老師也掌握了相應的“反爆”經驗,或關掉會議,或請班干部清理多余人士。在多方合力“阻擊”下,“網課爆破”再難有生存空間。
潛藏在“網課爆破”后的互聯網黑產
在“網課爆破”事件中,令人震驚的不只是未成年犯罪與網絡暴力,更是“學生”在課堂上“逼死”老師,這件事情,完全顛覆了中國傳統“尊師重道”的人倫。
讓學生拿起“刀”,對著本應尊重的老師捅下去,讓人不禁要問,是誰給學生“捅刀”的勇氣,是誰在給這群未成年人“遞刀”?
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課爆破”的“爆破手”中,有自稱不收費的“樂子人”,有組織松散,四處辱罵他人的“網絡流氓”,還有收費標準和專門賬號的“職業黑子”,甚至可能有專業團隊。
在一群看似主要以未成年人為主體的網絡暴力案件背后,潛藏著互聯網黑產的身影。
網絡黑產,即網絡黑色產業鏈,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網絡攻擊、竊取信息、勒索詐騙、盜竊錢財、推廣黃賭毒等網絡違法行為,以及為這些行為提供工具、資源、平臺等準備和非法獲利變現的渠道與環節。
由于違法獲利高、取證難度大,網絡水軍、職業黑粉、黑公關等已經形成黑色產業鏈。
2017年5月,有媒體曝光“職業黑粉”,受雇網上辱罵他人,接單按日算錢。
常見的黑粉針對的是影視行業、直播行業的從業人員。由管理員在群里“派活”如:“9:00-10:00開始噴”“人家叫你怎么噴你就怎么噴”。群成員可能只是兼職的普通網民,但跟著去噴人后,可根據截圖拿“工資”。
黑產的“黑手”也漸漸伸向校園里涉世未深的學生。
一方面,黑產面向學生提供服務,比如針對未成年的租售游戲賬號、“福利姬”、“飯圈”詐騙等。2018年,有媒體曝光“課販子”代刷網課,一門課從上課到交作業、乃至考試,“一條龍,全包20元”。
另一方面,黑產也引誘學生加入該產業鏈底端。比如以“大學生兼職”名義讓學生擔任水軍等。
從網傳截圖看,不少參與“網課爆破”的“爆破手”對事件性質的嚴重性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對教師職業也缺乏相應的尊重。
盡管目前并無證據表明,“爆破手”們是未成年人或學歷較低,但數據顯示,互聯網黑產已經將手伸向更年輕、學歷較低的人群。
今年1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發布的《網絡安全保護檢察白皮書(2016-2021)》指出,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黑產行業的犯罪主體呈現青壯年化,本科以下學歷占80%。
因此,做好相關的法律知識、法治觀念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所有人都清晰地意識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才能真正預防下一次的“爆破”。
律師:
網課入侵參與者可能構成民事侵權
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表示,網課入侵參與者的法律責任主要根據其具體行為而定。如果入侵者辱罵師生,可能僅構成民事侵權,侵犯師生的名譽權。如果播放淫穢物品,則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如果僅是擾亂課堂多說話、放音樂,不構成違法或犯罪,不過在道德層面是不適合的。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在網課課堂公然辱罵他人,貶損他人人格,涉嫌侵犯名譽權,同時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如果散布淫穢色情視頻,則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應當依法追究傳播者的刑事責任。
從處罰方式來講,多次發送侮辱、恐嚇和其他信息,干擾學生正常學習生活,應當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如果因為平臺出現漏洞,或者沒有履行監管職責,造成他人擾亂課堂秩序的,平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付建律師還指出,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事情的辨認和控制能力也尚未健全,因此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通過批評教育和感化為主,同時也需要進行適當的懲罰。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應當體現寬容而不是縱容,對于年幼無知者,盡量通過教育挽救。如果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入侵直播間實施違法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年齡、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
而當未成年人在學習過程中尋釁滋事,惡意傳播淫穢、低俗信息時,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法治日報:
網課遇“爆”,何以“破”之?
近日,“網課爆破”現象引發廣泛熱議——個別網課參與者泄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后不法分子有組織地“入侵”在線課堂,通過強行霸屏、刷屏騷擾信息,乃至辱罵師生、播放不雅淫穢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
此前,據媒體報道,不少大學生在上網課過程中都遭遇了“入侵”,且“爆破”越發沒有底線,甚至還有專業“爆破”團隊在網絡課堂打起廣告。
網絡虛擬課堂不是游樂場,更不是法外之地!
往輕了說,把網絡課堂當成故意搞怪、嘩眾取寵的游樂場,隨意擾亂課堂秩序,本就是不道德之舉;往重了說,肆意刷屏辱罵他人的行為已涉嫌違法,播放傳播淫穢視頻更涉嫌犯罪。網課“入侵者”的法律責任主要根據其具體行為而定,如果“入侵者”辱罵師生、貶損他人人格,可能僅構成民事侵權,侵犯師生的名譽權,同時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如果播放淫穢視頻,則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監管越來越嚴,肆意侮辱、謾罵,動輒網暴、人肉搜索的亂象得到有力整治。如今,“網課爆破”披上新的外衣,甚至將“黑產之手”伸向學生,必須依法約束、依法嚴懲。面對“網課爆破”行為,網課平臺、社交平臺、網絡監管部門要形成合力,及時屏蔽、封禁、查處此類行為,共同維護好網課秩序,斬斷“網課爆破”之手,還師生一方純凈清朗的網絡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