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覃天
今年春節的拜年潮,我感覺比往年來得早,也來得更“潤人無聲”。
元旦過后,逐漸“陽康”的親友故舊,就開始打來問候電話,先是寒暄幾句便直奔主題,詢問我是否已陽界“渡劫”,接著便介紹他們自身新冠中招的經歷和轉陰的點滴感受,最后無一例外提前遙祝新春健康快樂,如此一氣呵成的電話拜年方式,最多一天我接了十多個。甚至有一日,我在微信朋友圈上轉發了“陽康”后依舊需留神的注意事項,一位已多年不聯系的外省同行,特地和我微信通話半個多小時,交流異地毒株的典型特征,并真誠地祝我新春萬事如意、百病不侵。
三年疫情的沖擊,讓同學群里原本的獨行俠們,也有了互致問候和傾心交談的意愿。十多天前,我的初中班主任不幸染疫辭世,當日這一消息在初中同學群中發布后,遠在海外的幾位游子均冒泡感慨,并與老同學們分享海外疫后養生的經驗。還有位潛水十多年的“天涯浪子”,也主動公開自身近況,在祝大家新春大吉同時,希望諸位保重身體多多聯系。時疫無情,也讓一些原子式的個體需要抱團取暖,而春節更給了所有人聯結與凝聚的契機。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借助兔年新春的氣息,釋放共情和關愛的拜年潮,便涌向了所有曾經有關聯的個體。受疫情的影響,今年新春拜年不會有扎堆的大型團拜,也沒有鞭炮齊鳴的喧囂,更不大會有迎來送往的連軸轉。但取消了一些面對面的形式,利用現代通信工具作不限時空的聲話饋贈,亦是一種心貼心之舉。因為所有人借助新春線上拜年隱含了同一層意愿:我們彼此珍惜,守望相助,攜手共享這繁華世界。
點擊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