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能對2023年的新能源車市場價格競爭進行預測的話,《汽車人》愿意選擇這個短語——“泥坑摔跤”。
作者丨黃耀鵬
編輯丨田草
【資料圖】
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
2022年12月份,特斯拉減產的時候,《汽車人》在《特斯拉減產的背后》一文中分析過,減產不能解決訂單池減少的問題,只能延緩其手上現車增長的速度,特斯拉發動價格戰的概率一再增加。
不過沒想到,特斯拉打價格戰的態度這么堅決,力度這么大。特斯拉全系降了2萬-4.8萬元,如果加上2022年10月釋放的1.4萬元,兩波降價,最多砍掉6.2萬元。
考慮到美國各州稅費,特斯拉中國的價格相對美國市場打了6.2折到6.5折不等(裸車價沒那么大差距),而美國歷史上一直是豪華車的價格洼地。以至于有人說,要在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做平行進口生意,可謂風水輪轉。
虧本沖量
1月6日晚上,特斯拉的突襲,把新勢力美股都給拉下來了。
特斯拉的單車毛利潤90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12萬元),是全球平均的產物。而中國生產的特斯拉,毛利潤只有美國的一半。這次相當于虧本沖量了(沒考慮中美平均生產成本差異)。
在特斯拉發力之前,新能源各品牌的調子,是給1月1日之前簽約的客戶保價,元旦后開始漲價。當然,大多數品牌漲的非??酥?,一般只有幾千元;高端車(30萬元以上)品牌基本沒漲。
而“蔚小理”的漲價,還是在2022年4月份左右調漲的,當時是為了應對不斷上漲的電池采購價格。
現在很清楚,不管漲了的,還是沒漲的,2023年都無法彌補已經消失了的1.26萬元純電補貼(條件是續航超過400公里)、4800元的插混補貼。
其實這就是在降價??紤]到絕大多數新能源品牌尚未盈利,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物料成本影響有限
2023年新能源車市場的價格趨勢,到底怎么走?
這個問題是復雜的,在給出預測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電池采購成本。
目前,磷酸鐵鋰(LFP)電芯采購成本仍然在0.9元/度電左右,三元大概在1.1-1.2元/度電的樣子。組成PACK之后,電池采購成本變成了1元/度電和1.3元/度電。這個價格有兩個前提,碳酸鋰價格在50萬元/噸以上、電池采購充分競標。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1月8日稱,新能源車仍比燃油車貴,前者價格回歸是長期趨勢(《汽車人》認為這一趨勢在2021年被打斷)。崔東樹認為,碳酸鋰價格幾個月之內將降至40萬元/噸以下,電池成本2023年必然下降。他給出的理由是“新能源補貼退出有利于碳酸鋰價格回歸中低位”。
《汽車人》不考慮這番判斷的邏輯,只需要指出,即便碳酸鋰價格回到40萬元/噸以下(對此持保留意見),對電池成本的影響,大概是12%-15%。
假設成本降低毫無保留地投射到電池采購端(其實電池廠一定會截留一部分成本變化),同時假設電池成本占整車的50%,那么影響車價也就在6%-7.5%的樣子。
這么一點變化,其實不構成對整車廠價格策略的牽制。供應鏈不僅是產業鏈,也是價值鏈,當成本變化沿著鏈條向下游傳導時,無論漲跌,經歷每一個環節都有“減數效應”。
因此,不能認為物料成本變化比例,就會100%反映到整車成本上。所以,電池漲、補貼退,整車就漲的邏輯,實際上是不通的。
新能源車價格變化仍然主要取決于市場競爭,而非成本端變化?!疤澅緵_量”這種事,在其他行業可能不普遍,或者說只是一種短期效應,但就新能源車企而言,至少已經咬牙扛了兩三年了,特斯拉只是又推了一把而已。
為什么新能源車企就能忍受虧損呢?這取決于資本態度。投資資本認為這一行業關系到自身命運的未來,就能忍受虧損而不撤出止損。
細分市場如何反應
若細究起來,新能源車各個價格區間,表現又不大一致。
10萬元以下都是純電,幾乎沒有插混,本身就非常依賴規模平衡成本,競爭的重點在于物料成本。而且關鍵的一點是,這些1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產品,下沉度已經非常充分,未來漲價的可能,遠大于降價。
往上一級,10萬-25萬元的劃分方式很粗糙,一般都是每5萬元為一個級別的細分市場。但是就價格戰而言,10萬-25萬元內,規律沒太大區別。
2022年的數據,10萬-20萬元占據市場份額已經達到42%,低于10萬元以下,但高于更貴的價位;而20萬-25萬元,市場份額只占10%,合資燃油車在這一區域更有統治力。特斯拉雖然把Model 3最低配壓到25萬元以下,但對這個區域影響不大,丐版車型不走量,這是人所共知的現象。
10萬-25萬元價格區間,是新能源車最新駁火地帶。
2021年之前,競爭圍繞低端和高端進行,即低于10萬元和高于30萬元競爭比較多,而10萬-25萬元的新能源產品不多。
2021年1月后,情況有所變化,插混在10萬-25萬元這一價格區間內崛起,將競爭烈度提升了一個量級。這一領域,不管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大家共同的做法是,至少下沉到三線城市。不過,競爭的充分程度低于10萬元以下產品。
10萬元以下價位的消費者比較注重性價比,誰的產品使用更劃算就買誰的,品牌在消費決策中起到的作用不大,供需關系決定了市場走向。這個價位的產品,現在看幾個品牌都是微漲對沖一部分“國補”,但屬于明漲實降,總的說還是降了。
而25萬-40萬元市場,是國企孵化品牌、新勢力、特斯拉,以及民企中高級別產品的主要市場,自2018年起,競爭烈度就沒掉下來過。
這個市場上,特斯拉充分發揮了鯰魚的作用,它選擇大降數萬元,直接把這個領域定調了,漲價根本不用想,誰選擇漲誰就是給對手“送菜”。不但不能漲,還必須對特斯拉的行為進行回應。
大家普遍很討厭特斯拉這種忽升忽降、亂帶節奏的打法。但這次無法像以前那樣假裝視而不見了,增加客戶權益、送點積分、送個選配、延保什么的,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胃口。想保份額,就必須真刀真槍地降價了。這一區域,在2023年是受價格戰影響的重災區。
當然,對手們不見得非要以價格對價格。他們已經提前預備,開發了增程車,應對市場和成本的雙重壓力。
從2022年開始,大電池的增程,從一個小眾方案變得炙手可熱。理想一直是比較堅定的玩家,廣汽傳祺、嵐圖、長安、長城、吉利、哪吒、零跑,現在都開發了增程產品。這樣,合資比較拿手的小電池混動(HEV)就意外成了電動競爭外擴的犧牲品。
這種非對稱打法,在2023年將變得更明顯一些。
40萬-70萬元的產品,基本脫離了特斯拉制造的“沼澤地帶”。這是BBA、二線豪華品牌主力產品的火力輸出地帶?!拔敌±怼?、嵐圖、阿維塔、問界,都將觸角伸到這一區域。
這一價位的品牌,除了新建品牌,都有自己的基盤,品牌效應比較明顯。大家對于降價這種事,也比較謹慎。目前還不能說“蔚小理”對BBA這段區間的產品構成了根本性威脅,但壓制后者的新能源產品,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這個價位,通常是規避價格戰的,他們也許會個別降價,但不會大張旗鼓地降,更不會對價格戰進行公開的回應。
而更高價位(70萬元以上,甚至突破百萬元),都有自己的品牌營銷邏輯,都是圍繞技術優勢建構品牌,也很少頻繁打價格牌。迄今為止,受到的新能源價格擾動不多。他們根據經營壓力,選擇在門店環節調節成交價,有很強的地域性,一城一價,甚至一店一價。
目前百萬元以上產品圈子很小,也很固定。奔馳一家獨大,奔馳、保時捷、路虎攬勝、寶馬四家分潤,雷克薩斯也能分一點羹。
但這一現狀只是暫時的。埃安、比亞迪、賓理都發布了量產產品或者概念車,謀求做百萬元級高端產品。一旦這些新品牌的產品能站住腳,哪怕每月只賣一兩百輛,就將對傳統豪華品牌構成巨大威脅。這是另一番情形,百萬元級產品完全不受價格戰的影響。
要市場份額還是盈利改善,在價格戰這個“魔鬼”被特斯拉從瓶子里放出來之后,根本不是一個選項了。與贏得命運之戰相比,財務盈虧是細枝末節。后者必須是勝利的獎品,而非競爭的補給。
如果有什么能對2023年的新能源車市場價格競爭進行預測的話,《汽車人》愿意選擇這個短語——“泥坑摔跤”?!景鏅嗦暶鳌勘疚南怠镀嚾恕吩瓌摳寮?,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