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不相信電動化和網聯化就是汽車行業新的未來。然而,當整個行業開足馬力向未來進發時,卻與一個尷尬的現實不期而遇:人才不夠用了。
準確的說,是高端人才不夠用了。
以智能化高端研發人才為例:領英數據顯示,橫向比較中、美、德三國的汽車行業智能化人才結構,我們會發現,中國具備自動駕駛研發技術的人才增長率達到了近四成的超高水平,但整體智能化人才2.9萬人的數量遠少于美國的16萬人和德國的近4萬人。且中國有近四分之一是工作不到5年的“新兵”(美、德均在17%以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相比美德等汽車強國,中國的汽車智能化人才增長率最高,但資深人士少,人才總數少。這意味著,即便中國卯足了勁兒培養汽車人才,但短期內依然無法填補高端缺口。
但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全球主流車企已經全面轉向電動化、智能化,頂級車企均已宣布了變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比如奔馳在其2039愿景中,就表示了提速駛向“全面電動和軟件驅動”的未來,要在2030年前,在條件允許的市場,做好全面電動的充分準備,致力于全系產品陣容的電動化及全面實現業務碳中和。
梅賽德斯-奔馳步履堅定,不斷提速駛向“全面電動和軟件驅動”的未來
與之呼應的是,中金公司預測,2022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約943.1萬輛,同比增長四成有余。而中國市場更是用2022年全年新能源車銷量649萬輛、前九個月L2級自動駕駛乘用車銷量477萬輛的成績回應了趨勢。
發展越好,缺口越大,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人才成了車企們甜蜜的煩惱。而跳出人才本身,汽車行業的人才問題實際上遭遇了更大的結構性天花板。
搶人,車企與大廠必有一戰?
車企的高端人才缺口有多大?虎嗅綜合多家報告分析,保守估計中國的智能化人才缺口近3萬,新能源領域人才缺口在10萬以上。
車企如今面臨的人才荒,有行業整體加速變革的原因,有其他強勢行業的掣肘,也有產業鏈“上下左右”的拉扯,更有車企之間的“左右互搏”。歸納起來大致有三:
第一,汽車智能化變革vs互聯網行業升級。
自動駕駛是車企重兵投入的領域。比如,奔馳在德國獲得全球首個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的國際認證。在今年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奔馳將該技術的研發測試車帶到了國內,交流的同時,也是向業內秀了一番肌肉。
與此同時,奔馳在旗艦車型上同步應用了MBUX超聯屏、“零層級界面”創新科技、AR實景穿越導航、“讀心感應助理”、無限CarPlay投屏等功能,顯示出擁抱智能化的決心。
而實現這些則需要大量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努力。2022年3月,奔馳宣布落地上海研發中心,聚焦于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技術的研發,將把數百名智能研發高端人才招入麾下。車型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升級,讓“程序員”們成為了車企爭搶的目標。
但車企推動智能化的同時,也恰逢互聯網行業借助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尋求“第二曲線”的時期?,F實是,相比于互聯網公司,車企在智能化人才數量上不占優勢。
據分析,全球數字化人才總計七千萬,互聯網和ICT領域占去兩千一百萬,汽車行業僅擁有一百萬。汽車行業智能化提速,車企必須殺入互聯網大廠的腹地去搶奪人才。
在競爭人才的白刃戰中,能與大廠掰掰手腕的車企并不多。比如,智聯招聘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最佳雇主”榜單,車企中,奔馳位列第一梯隊,而字節、百度、騰訊、京東、科大訊飛等互聯網大廠則頻頻組團入榜。
“大廠”在智能領域樹大根深,車企需要提供讓高端人才感到適應的支撐體系。這也是奔馳等巨頭持續加強研發中心布局的動力。
第二,電動出行正在全鏈條繁榮。
汽車行業的新能源人才流動頻繁。新能源車型銷量井噴也引發電池、充電、電力服務等行業繁榮,電動化人才向“上下左右”流動的空間都很大。因此車企也面臨著新能源人才流出的問題。
車企作為電動化主要推手,擁有最多的電動化人才儲備,也面臨著最大的人才缺口。比如,早在2010年奔馳就在國內布局電氣化領域。十年前,國內一些車企的公共交通車型開始成熟,消費型電動轎車也投入市場。
而到了2022年,頭部車企的新能源平臺已經進入更新換代周期。奧迪、寶馬等車企的第一代新能源平臺已有多款車下線,而新一代平臺也將在2023年開始推出量產車型。在經歷最激烈的“全面電動”戰略之后,奔馳推出的21款車型中已有8款為純電車型。而奔馳EVA平臺量產了劃時代的EQS、EQE車型之后,更新的MB.EA平臺也將開啟新一個時代。
新能源近年的蓬勃發展助推了整個電動出行生態開始繁榮,包括動力領域、電池領域、充電領域、電動服務領域等等。電動化人才供不應求。整個鏈條都想到車企“挖腳”,車企成了向外輸血的“黃埔軍?!?。媒體報道,有的電池廠商為了搶人才,普通工程師薪酬直接翻倍,一些高端崗位更是寧肯廢掉也要“先挖來再說”。
問題是,車企的電動化進程也只是序章,車企在電動化研發的投入不斷增加,其中對華投入成為重點。2021年10月,奔馳中國研發技術中心在北京亦莊建成,總投資11億人民幣,在研發能力的全能性基礎上也包括對新能源車型的測試和研發,可同時容納約1000名研發人員。
不斷拓展和深化的本土研發布局,為梅賽德斯-奔馳培養面向未來的本土研發人才提供了絕佳的平臺
外媒報道,奔馳將從2024年開始調整其電動動力總成系統(包括電池組裝、電動驅動單元和車軸)的全球生產網絡。北京廠區成為德國本土之外最重要的生產基地。2025年,基于MB.EA純電平臺打造的“核心豪華”車型也將在華投產。
顯然,車企此時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電動化人才。
第三,車企在新勢力進程中“加速快跑”。
車企之間爭奪人才“左右互搏”的情況也的確存在。一些車企開啟了“快速迭代”,從年年推出新車型,變成一年推出好幾個車型。智能化的功能和服務開發也是“小步快跑”。
在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車企對人才的需求增加,人才入職后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汽車行業獵頭表示,前幾年獵頭們還在忙著幫“蔚小理”從傳統車廠中挖人,但隨著各大互聯網科技巨頭加入造車行列,獵頭們又在從這三家反向挖人?;ヂ摼W企業和車企的人才競爭也日益激烈。
留人,攻心為上
歸根結底,車企怎樣才能留住高端人才?在筆者看來也有三點,而錢只能說是最表面的一環。
一是投入。錢要砸,還要砸房子砸地。
曾有車企大佬感慨車企“百萬年薪招不到一個好的數學大佬”。但薪酬只是表象,支撐體系才是長久之計。畢竟智能化研發崗位薪酬增加是普遍現象。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全球范圍調整進行人才結構再平衡。
比如,梅賽德斯-奔馳就在中國組建了德國以外最全面的研發網絡,在京滬兩地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其中,北京研發技術中心首次將研究、工程開發、模擬和道路測試等各領域研發力量聚合一處,總建筑面積達5.5萬平方米,可以容納約1,000名研發人員。上海研發中心則聚焦智能互聯、自動駕駛、軟件及硬件開發和大數據等領域,計劃吸引數百名科技人才。
從行業整體來看,以往車企整體對智能技術不太重視,核心技術以外主要靠供應商。但如今形勢下,車企必須加強研發,全鏈條掌控。因此,布局一整套研發網絡成了車企重視研發人才的體現。
二是營造。如今,車企紛紛要擺脫汽車行業給人的刻板印象,以靈活、人性化的形象面對求職者。這一點,頭部車企起到了好的榜樣作用。比如奔馳的多元文化、綠色辦公環境、多種類型的活動,以及專門針對“Z世代”求職者的一系列改變,都傳達了不一樣的信息。
梅賽德斯-奔馳推行兼容并蓄的多元企業文化,不斷激發員工的創新潛能
憑借兼容并蓄的企業文化、人性化的辦公環境、以人為本的人才發展理念,2022年,梅賽德斯-奔馳連續多年獲得2022中國十佳健康雇主、優興咨詢“最具吸引力雇主”、領英(LinkedIn)“2022年全球吸引力雇主”等多個雇主獎項。在年輕職場人中,奔馳還憑借創新力、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突出表現,連續四年蟬聯實習僧“2022最愛雇主”,逐步建立大學生心中的影響力。
在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白雅琪(Biljana Jelacic)看來,面對電動化、數字化轉型的新趨勢,奔馳更要通過“全面賦能員工,不斷激發其創新潛能,繼續為中國客戶提供令人心之所向的產品和服務?!?/p>
三是扭轉。曾經人們覺得程序員是怪人(nerd),如今人們覺得互聯網很酷。如何讓更多人覺得汽車很酷,造車很酷?只有用產品說話。
車企做出了一些改變。除了未來感的外形、智能座艙和不斷刷新的零百加速成績之外,更多很酷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比如奔馳的vision avtr概念車,從《阿凡達》電影中汲取靈感,輪轂、座艙等部分融入了神經觸突、中央扶手等與自然聯結的元素,背部的33個多功能皮瓣隨著車的行駛狀態打開與收攏,整輛車宛如外形精靈一般。avtr刷新了人們對車的認知,單條視頻youtube播放量達到4300萬,并且引發瘋狂討論。
車企的每一次努力都幫助造車成為一個“更酷”的事業,從根本上扭轉大眾的認知。
結語
毫無疑問,搶人就是搶未來。
在電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確定的未來之時,對相關人才的爭奪將會進入更加白熱化的階段??梢源_定的是,單純砸錢只會讓行業陷入尷尬。而通過體系化的投入、營造人性化的環境,和徹底扭轉大眾的認知,會讓一些車企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