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橫跨華北、華南板塊,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期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地層序列,是全國古生物化石類型較為齊全的省份之一。古生物化石作為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見證者,它們承載著遠古時期的自然環境信息,向后人講述著生命演化的歷程,成為記錄地球生態環境變遷的見證。我們知道,礦產是資源。而古生物化石、遺跡同樣是資源,甚至是更為寶貴的資源,恐龍足跡化石是古生物化石中的一種,恐龍足跡化石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4月23日,陜西自然資源系統“珍愛地球”系列專題媒體行,走進延安市甘泉縣,實地考察了洛家溝等多處恐龍足跡化石地點,并對保存于甘泉大峽谷景區的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參觀,了解陜西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相關工作。
陜西省高度重視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省委編辦專門設立陜西省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機構,承擔全省的古生物化石調查、鑒定、價值評估、保護等相關技術支撐工作,業務歸口省自然資源廳管理。自2017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部署開展全省古生物化石調查工作,由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實施,在陜北地區開展地質遺跡詳細調查過程中,先后在榆林市、延安市多處地點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使得陜北地區成為中國恐龍足跡化石地點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020年7月,在野外工作過程中,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工作人員在甘泉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線索,經過野外路線調查和化石產出地層追索,先后共發現了5處足跡化石地點,是本地區恐龍遺跡的首次記錄。初步研究表明,甘泉縣發現的足跡化石類型多樣,包括了獸腳類、蜥腳類、鳥腳類恐龍足跡及龜鱉類和鱷類足跡;足跡化石數量豐富,在甘泉縣境內發現的足跡化石總數量超過了200個。
“在延安市甘泉縣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組合包括了獸腳類、蜥腳類和鳥腳類足跡,以及龜鱉類和鱷類遺跡,在足跡類型、形態學特征、地層分布等方面明顯不同于陜北以往發現的足跡化石組合,在陜西省為首次發現,在國內也較為罕見。其中,獸腳類足跡類型多樣,包括了大型、中型和小型的三趾型足跡和大型的四趾型足跡,最長為60.5 cm,是中國已知最大的獸腳類足跡,最小的獸腳類足跡長度不足3 cm,是中國已知的最小獸腳類足跡之一;蜥腳類足跡為陜西省首次記錄;龜鱉類足跡在亞洲地區的侏羅系鮮有發現;此外,還發現有在國內極為罕見的恐龍、龜鱉類和鱷類共生遺跡?!标兾魇〉刭|調查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甘泉縣洛家溝和封家灣恐龍足跡化石產地被相關專家評為國家級地質遺跡,在此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價值等級屬特高級,個別化石還保存有極其罕見的恐龍足部皮膚紋理印痕。
據了解,延安甘泉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恐龍足跡化石賦存的地層近似水平、分布廣泛,目前發現的化石產地只是冰山一角,具備在大面積范圍內發現恐龍化石的資源潛力。第二,足跡化石類型豐富,保存形式特殊,呈鑄模狀態,保留了恐龍腳趾形成的拖曳痕跡、足部鱗片劃痕、皮膚印痕等細微特征。
“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為探討恐龍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恢復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标兾魇〉刭|調查院李興文博士表示,恐龍遺跡化石作為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代表,記錄了地史重大事件。研究恐龍遺跡化石能夠為揭示地球生命演化進程,探討古地理、古環境、古生態變遷,重現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以及更好的認識當前人類生存環境面臨的危機,指導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借鑒。
恐龍足跡化石等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多得的科普教材。用古生物化石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是使人們正確認識和了解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發展、消亡規律的最好教材。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學習,引導人們更好地珍惜和保護當代綠色地球家園。古生物化石不僅是大自然創造的藝術,也是人類的風景和財富。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全省構建以古生物化石重要產地為核心,以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管理為抓手,構筑陜西省全域旅游產品支撐體系,帶動旅游與其他行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