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日報網12月22日電 12月18日,“新漢學計劃”系列博士生工作坊的最后一場活動——中外博士生國際中文教育專題工作坊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本次工作坊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四川大學承辦,主題為“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多元化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也是2022年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動之一。語合中心黨委副書記宋永波、四川大學副校長姚樂野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埃及、韓國、美國、喀麥隆等國嘉賓通過視頻對工作坊的召開表示祝賀。來自23個國家的70余名博士生代表和100多名國際中文教育教師與碩博研究生共同線上參加活動。
宋永波首先肯定了“新漢學計劃”對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希望“新漢學計劃”始終保持高標準、高質量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標準,繼續利用多導師指導、“傳幫帶”教學、跨學科合作等特色優勢,不斷通過特色項目為青年漢學家提供優質的學術資源、網絡和平臺,更好地發揮在高層次國際人才培養方面的領軍作用和品牌效益。他同時指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國青年的共同參與和不懈努力。青年的所思所想代表著需求,青年的成果呈現體現著質量。希望通過中外青年博士生的深度交流、同臺切磋,促進各國國際教育中文研究的多元發展、共同繁榮。
姚樂野表示,四川大學對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高度重視,學校因地制宜地舉辦了豐富的教育活動,形成了極具四川特色和川大風格的國際中文教育理念和體系。他希望參會者能充分借助語合中心搭建的如“新漢學計劃”等平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講全、講真、講好中國故事。
埃及愛因夏姆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伊斯拉、韓國又松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甘瑞瑗、美國猶他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吳伏生、美國華盛頓州孔子學院院長魏樸、喀麥隆教育部漢語教學全國督查佳妮紛紛對本次工作坊的舉辦表示了祝賀。嘉賓們一致認為本次工作坊將促進中外青年學者互通互鑒,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力量。來自南非的郭昕慈代表“新漢學計劃”博士生發言,她感謝語合中心搭建的“新漢學計劃”項目平臺,使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得以相知相聚,共同開展中國研究。
工作坊特別邀請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鄭艷群教授、遼寧師范大學李寶貴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海路教授、四川大學雷漢卿教授等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專家,針對博士生們提交論文中表現出的共同話題部分,做了深入地引導式主題報告,包括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梳理國際中文教育的各類研究課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中文教師發展、中文納入各國國民教育體系的特征和發展策略、近年來核心期刊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領域的核心話題和學科合作情況,以及以《漢語大字典》為例的新時代詞典修訂工程等,拓寬了青年學者的學術視野,提供了跨學科思路,為未來研究指引了方向,同時也為全體參會者帶來了精彩的學術盛宴。
工作坊共設五個平行論壇分別圍繞“中外語言文化和教育的比較研究” “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設研究” “國際中文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國際中文教育與國際文化傳播” “漢語本體研究與國際中文教育”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來自不同國家的博士生們從自身研究角度提出的課題內容,豐富了論壇聽眾對世界語言文化細節的認識,深化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路徑,也從不同角度拓展了學界對于漢語本體問題的認識,強化了國際中文教育的本體基礎。他們對多媒體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元宇宙”視域下情景體驗教學模式、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教材數字化研究、二語學習的“游戲技術”應用等熱點課題的研究和理解,體現出年輕學者的敏銳洞察力和科研突破口。整個工作坊期間,博士生們展示了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學術素養,研究視野開闊,緊密結合當代話題,體現了當代青年學者銳意進取、思想活躍的風采。
在此活動之前,“新漢學計劃”先后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題為“新時代中國社會轉型與發展”的社會學專題工作坊;聯合北京大學舉辦了“后疫情時代的國際教育發展:趨勢與展望”教育學工作坊;聯合武漢大學舉辦“翻譯與研究:中國文化經典的世界之旅”的翻譯文化工作坊等活動,共吸引50多國近300名中外青年學生、學者參與。眾多中外專家、學者、期刊編輯等,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學術指導,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學術寫作水平和學術發聲能力,增進中外人文學術交流,培養新一代青年漢學家。
“新漢學計劃”是語合中心打造的高端國際學術交流項目,旨在通過多種人才培養和學術合作項目,培養一支中文水平優異、文化背景多樣、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漢學與中國研究人才隊伍,推動漢學和中國研究跨文化、跨專業、跨學科發展。十年來, “新漢學計劃”先后為90多個國家800余位海外學子提供來華在一流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或開展研修學習的機會,基本形成了從申請階段的預選營,到培養階段的大師課、工作坊、學術研修,以及畢業之后的博士論文資助出版、國際會議和教席資助等持續關注青年學者成長的項目鏈條。目前,2023年博士生項目正在招募報名,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