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1980年,蔡群出生在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一個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苗族聚居自然村寨。自她出生那會兒起,母親就依照村俗開始為她準備嫁衣。歷時15年,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馬尾繡嫁衣終于完成,從捻線到織布再到刺繡圖案,每一個環節都是母親全手工制作。
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蔡群打小就愛上了苗族特有的蠟染傳統技藝,從小學開始跟著母親學習刺繡和蠟染。
(資料圖)
許多年后,做了母親的蔡群也花了近十年時間給女兒做了一件相同的嫁衣,衣服上繡了別致的龍頭,魚尾,蝴蝶和鳳凰,寓意富貴平安和好運連綿。
織金蠟染是以銅制蠟刀或者手藝人指甲蘸蠟液后在白布上勾勒圖案,經過浸染等工序制成豐富多彩的蠟染品,被譽為“指尖上的芭蕾”,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2021年12月??椊鹣炄境晒ι陥髧壹壏俏镔|文化遺產。
“織金蠟染傳統的紋樣靠技藝傳承,不用直尺、圓規,純手繪卻分毫不差。這是繡娘們從生活和勞動中獲取的靈感?!辈倘航榻B。
作為苗族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蔡群多次獲得蠟染蠟畫類優等獎項。也正是在參賽的過程中,蔡群認識到蠟染刺繡的價值,她大膽決定在家鄉創業,并慢慢組建起苗族蠟染刺繡公司,帶動村里的留鄉婦女一起制作手工苗繡蠟染產品?,F在公司還開設了網店,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產品還賣到了美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
“剛創業的時候,是我家兩夫妻在做,兩個人做到了二十個人,二十個人做到了六十個人,現在我公司做到了六百多人。2019、2020年的時候,公司產值有2200多萬?!辈倘夯貞?。
遙想當年離開家鄉,她才20出頭,就跟著姐姐到貴陽拾荒,而后為了生計又輾轉到深圳務工,在深圳市邯泰鞋業有限公司任作業員。
2007年春,蔡群回鄉看望生病的女兒,難舍女兒一人在家并決心留下照顧她,同時也慢慢開始教女兒刺繡。同年,她參加了畢節市舉行的手工藝比賽,她創作的一幅蠟染作品《織金洞銀雨樹》獲得“畢節名創”二等獎,以及2000元獎金。
蔡群意識到,蠟染這項手藝依舊很有價值,于是她決定在家靠傳統技藝創業。她覺得蠟染除了可以用來制作衣服,還可以做成各種飾品,特別是旅游紀念品。于是她在原有蠟染刺繡工藝坊的基礎上,注冊了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回來幫忙的姐妹越來越多,丈夫也來幫助她打點生意。
但這其中歷經諸多曲折,當做出產品找不到銷路時,蔡群想到,“從小在苗寨長大,我們穿的衣物都是用蠟染和刺繡做成的,只覺得是很平常的物件,后來十幾歲的時候,母親給我做的一件衣服,被一個來織金洞游玩的外國人以300多元的價格買走了,這個錢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這件事也讓我認識到了蠟染刺繡的價值?!?/p>
于是,她和幾個姐妹們商量決定靠山吃山,做苗繡蠟染旅游紀念品。她們拿著做好的繡片去附近的“織金洞”景區擺攤賣,許多外地的游客看了都贊不絕口,她們的產品也越做越精美。政府得知她的情況,幫助她申請貸款,建成了三層樓的廠房。
公司的壯大吸引了更多婦女回家就業,和她一起學習制作蠟染,這也實現了她創業之初的心愿:“我要把廠子做大,讓村子里的姐妹們都能回來,回到孩子身邊。守著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的好日子!”
對于同是“打工妹”的楊中美來說,兩三年才回一次家,無疑是痛苦的。她經常想念孩子卻見不到,只能通過寫信、寄錢表達對孩子的愛意。直至公公去世,她回家吊唁才知道,孩子都已經認不出媽媽了,于是她堅決留下陪伴孩子,并在蔡群的邀請下開始學習蠟染。她感嘆:“得到蔡群的幫助,再也不用去外面打工流浪了?!?/p>
“現在家里改變很大,不愁生活費,我和丈夫還在景區開了個餐館,我們一個做蠟染,一個經營餐館,各司其職,生活幸福?!睏钪忻栏袊@。
2013年是蔡群人生里最難忘的一年,她當選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對于傳承苗繡蠟染的使命感也更加強烈。
蔡群注意到,年輕女性更喜歡現代服裝,時尚又好穿,但同時,大部分苗族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工作,能掌握蠟染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于是她為當地的孩子開設蠟染學習班,讓他們從小接觸這項傳統的苗族手工藝,也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年輕人搬回來。
據蔡群介紹,公司經營的產品除了傳統苗族服飾,還有蠟染方巾、馬尾繡繡片、苗家背帶,以及用蠟染魚紋刺繡的床單、被罩、枕套等。
在產品研發上,她認為要不斷創新圖案設計,精細畫工,還要增加更多生活元素,推出更加新穎的顏色搭配。同時,要將更多刺繡產品和蠟染產品進行結合設計,在蠟染圖案上做精細刺繡,增加點綴和裝飾,使單調的藍白蠟染產品更加立體、有趣,也更現代化。
比如,她們和電商平臺合作設計,推出更多類似蠟染腰封、蠟染巴拿馬禮帽、盤繡雙肩包等爆款商品,吸引了很多年輕用戶。
在接觸了許多品牌和市場后,蔡群開始了更多的探索,她用洋蔥染出浪漫的紫色,用百里杜鵑景區的杜鵑花染出美麗的粉色,并把這兩種顏色染在寢具蠟染四件套上,一套要賣4000多元,訂單絡繹不絕。
另外,蔡群還為自己和姐妹們開設了一個作品展示館,蠟染博物館獲得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展廳內展示著一些復雜的蠟畫圖案和精美的刺繡花樣,如織金苗族蠟染魚紋壁掛飾品,以及一些獲獎作品,墻壁上掛滿了一排排的榮譽獎狀和照片。
因為看好繡娘的發展勢頭,林鳳的女兒從畢節醫專畢業后,直接回家跟著母親學習傳承苗繡。去年,林鳳和3個繡娘一起完成了一份訂單產品,“繡品用了平繡、馬尾繡、鎖繡三種繡法,很講究?!绷著P介紹。她還時常在網上直播售賣她們最新設計的蠟染刺繡包。
林鳳表示:“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值錢的!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女兒將來也要學習傳承苗繡!”(記者 李映雪 楊軍 編譯 王瑾)
原文見12月23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6版配圖新聞,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212/23/WS63a5195ca31057c47eba5d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