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22年,臨沭縣又獲得市政府獎勵用地指標80畝。到年底,臨沭縣已實現衛片違法占用耕地、新增違法建設連續3年“雙清零”。這是臨沭縣創新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慧監管”帶來的新變化。
據臨沭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勤生介紹,近年來,臨沭縣實施“一支隊伍、三項機制、五項措施”的“135”執法監管模式,大力推動智慧監管平臺應用建設,開啟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智慧”監管新模式,違法線索發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違法圖斑數量同比下降80%,得到了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臨沂市政府等發文表揚,并獲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00多畝。
臨沭縣在全省率先組建自然資源執法巡查大隊,定職責、定任務、定流程,執法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全面負責土地、礦產、規劃、林業和測繪等執法巡查工作??h財政投入362萬元建設自然資源智慧監管平臺,與自然資源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工作對接,實現日常監管、線索核查、問題上報、案件辦理等“清單化、全流程、閉環式”管理,根據自然資源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工作規程,建設臨沭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執法案件全流程網上管理系統,通過流程預警、錄音錄像、一鍵生成案卷文檔、案卷管理等實用性功能,建立案件查處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極大提升了自然資源案件查處的統一性和規范化水平。平臺可通過手機小程序處理案件,與PC端對接,實現遠程辦案、電子送達文書,與法院、公安、大數據中心等接口對接,案件移交移送和信用公示網上實時傳輸,做到了網上辦案閉環管理。
智慧監管平臺搭建配套衛星遙感監測、高空瞭望視頻和無人機巡查、地面巡查隊伍聯防聯動,做到三位一體無縫隙覆蓋,共建設92路云臺攝像機,可覆蓋全縣達91%的國土面積,在基層鎮街配備592名田長、432名林長、168名護林員、1216名網格員,活躍在田間地頭,對永久基本農田、礦山開采、違建等行為的立體化全覆蓋,實現自然資源可視化監管,發現異常及時通過系統上報。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采取“轄區分管、每日一拍、到邊到底”的辦法,在縣資源規劃局微信公眾號上加載“一鍵舉報”小程序,各級田長或者舉報人通過微信上傳違法照片、位置等信息,執法人員可根據導航直插現場進行調查,對違法行為要求半小時內電話報簡要情況,3小時內內完成實地核查,24小時書面報具體情況,并當場制止違法行為,力爭即時清零。
臨沭縣將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平臺應用情況納入鎮街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指標,對線索發現與衛片執法核查結果對比套合明顯偏低的,扣減鎮街相應考核分值;對實際發生占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面積較大的違法行為、且在系統中未發現填報的,納入掛牌督辦,將線索移交紀委監委處理。對違法行為責任人,發改、住建、行政審批、銀保監、供電等部門實施聯合懲戒;公安、法院、檢察等部門及時跟進,實施違法懲戒、刑事處罰等強制措施。對典型案例,每月20日組織各鎮街、監管部門、村居現場觀摩,提高控違拆違能力,在全社會形成了群防群治自然資源違法現象的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