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月14日上午,以“天山南北賀新春?紅紅火火過大年”為主題的第十屆天山南北賀新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年俗展系列活動正式啟動。該系列活動自2014年起至今已成功連續舉辦十年,據統計,2014年至2022年間,全疆各地共計舉辦1800余場次的系列文旅活動,參與演職人員5500余人,線上線下惠及人數達6000余萬人次。
活動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節這一重要傳統節日時間節點,依托各地非遺資源,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非遺過大年”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濃厚節日氛圍。本屆非遺年俗展具有內容豐富、年味十足、貼近生活、廣泛傳播幾個方面的特點。自1月14日(小年)至2月5日(元宵節)期間,將在全疆14個地(州、市)同步舉辦。
啟動儀式上,舞龍、舞獅、扭秧歌齊上陣,熱鬧非凡。演員苗莉萍激動地介紹到“我表演的是騎大驢,我們是退休職工組建的陜北秧歌文藝團,能在這里展示給大家,發展陜北特色的文化傳承,感覺很自豪”。
前來參觀的游客在“年味十足”的攝影展前熱烈討論,生活鮮動的“年年有魚”“包餃子”“耍獅子的小伙子們”“春節期間的喀什”等作品,展現了人們歡喜過大年的節日期盼?!拔覀儑疑赀z了很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有著積極的影響,非物質文化是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希望以后可以多舉辦一些,在春節期間能活躍節日氛圍”,游客鎖文露說到。
走進民俗一條街,繞梁的琴聲、活靈活現的剪紙、墨味飄香的對聯、栩栩如生的刺繡印入眼簾,在這里,有著濃郁的“中國味道”。專注剪紙十余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俊飛老師介紹到“我的媽媽和奶奶也做剪紙,但我們做的有些差別,我在創作中加入了很多現代的東西,包括自己的想法,對剪紙的理解,剪紙有自己的語言和內涵。剪紙是中國元素,只有中國有,很多要出國的人來跟我學習剪紙,希望到國外在交流中展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談到文化的一脈相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清潔老師說“在今天的展示上,既有我自己的作品,也有我母親和奶奶的作品,希望通過這次民俗展展示回族刺繡”。講到自己在刺繡方面的經營,馬清潔老師說“我們現在有合作社和公司兩個方面做刺繡,帶動有刺繡愛好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社大概有三十個人,一般是居家的婦女,她們來學習,我們提供訂單,大概每月能為她們帶動收入一千至三千元不等。在這過程中,既傳承文化,又帶動了部分婦女就業,增加收入”。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毛衛華 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