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云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云南省長王予波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云南省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在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上取得新突破。
王予波說,2023年云南省要布局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產學研協同答題、市場閱卷的項目形成和評價機制,打造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升級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凈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3000戶。培育建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生物種業、綠色鋁基材料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實現400項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行動。建立省州市財政科技聯動投入機制,開展科技引領產業示范縣試點。
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宋光興表示,云南是欠發達、后發展的省份,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云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企業科技創新存在存在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創新主體和創新平臺不多不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的產學研活動相對較少;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弱,發明專利數少;人才總量不足,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等問題和困難。
(相關資料圖)
宋光興表示,云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云南實驗室(如云南貴金屬實驗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實驗室、云南種子種業實驗室、云南疫苗實驗室等),一方面,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形成更多創新成果,帶動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龍頭企業帶頭做好行業領域的基礎研究,保持競爭優勢。
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朱書生表示,農業科學是應用型科學,農業科技創新必須立足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依托資源優勢,組織科研力量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才能取得大的突破。十八大以來,省內農業科學家圍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需求取得了很多創新性成果。例如,朱有勇院士團隊通過十余年持續研究,實現了水稻上山旱地種植,為解決山區農民口糧生產難題提供了新方法?!傲窒轮兴幉摹碑a業針對中藥材生產面臨的高產低質、農殘超標、無地可種等難題,充分利用山區林下資源,通過多學科有組織科研協同攻關,建立了林下中藥材有機生產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實現了中藥材高質量發展、緩解了中藥材與糧食爭地的矛盾,為山區群眾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優質產業。
“這些成功的例子都表明有組織科研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的重要性。但我們的科研創新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還需從單點創新向系統能力建設提升,積極推進跨學科、跨產業的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構建有效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朱書生說。
云南省政協委員、昆明理工大學冶金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孔齋表示,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在綠色能源、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方面結合云南優勢持續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他認為云南有著獨特的生態資源,云南獨特的生態資源可以支撐本領域的一流科研活動,為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如果能把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科研優勢,必定能有效支撐云南科技自立自強。
“云南省的風光電和水能等綠色能源裝機占比84%、綠色發電量占比90%以上、清潔能源交易電量占比97%,三項指標均全國領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崩羁S說,在“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重要戰略背景下,這樣的優勢,將高耗能工業的節能減碳與綠色電力或燃料的應用相結合,進行基礎研究突破并開發關鍵技術,是支撐國家“雙碳”政策的重要手段。
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副主任陳光杰表示,2022年云南省先后制定并出臺一系列關于人才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研平臺和人才團隊建設機制,構建了以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創新團隊等為主的科技支撐體系。云南實驗室建設加速推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重點實驗室105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66個、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0個。但是,云南人才工作仍面臨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短缺、人才總量不足、人才流失等問題,云南要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人才強省、科技強省建設,要讓人才評價更加精準科學,人才服務地方社會的人才使用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陳光杰說,在人才培養方面,云南高校要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大力培養云南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尤其是要依托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10所高校培養高端科技人才,依托職業院校培養一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各類創新主體要用好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相關政策,借助高校的博士點、碩士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企業建立的云南實驗室等平臺和載體,大力引進省外、國外的科技領軍人才、高端人才,服務云南科技創新及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李映青)